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0/03春兰奇花之“天彭牡丹”,曾是兰花界的“王者
- 10/03管窥陈子庄先生、马大骙先生“蜀中野趣牡丹”
- 10/01喜欢牡丹,不如养“菊中珍品”国华皇冠,似金
- 09/29持续降水严重影响牡丹生长?菏泽紧急部署牡丹田
- 09/27牡丹机场爱心服务,国庆节当天部分旅客可免费
管窥陈子庄先生、马大骙先生“蜀中野趣牡丹”
文/王德军
曩时,有唐一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就曾动情地写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大诗人白居易感慨到“一城之人皆若狂”;文赋才子舒元舆描绘观花之盛“每暮春之月,遨游之士如狂焉。亦上国繁华之一事也”。文人名仕对于牡丹的激赏美溢之诗词文赋不胜枚举。迨至于北宋“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宜乎众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先生在《爱莲说》一文中简要形象地勾画出了李唐以来世人对牡丹的喜爱和寄托。
从资料得知,最初牡丹原生于荒野僻地,花朵形态基本上为原始单瓣、多瓣的品种。大约在两周时期,由于叶形和花姿均与芍药很相近,故一度被混称为“芍药”。后来,可能人们发现其有着与芍药不同的木质经年宿干,逐渐便称其为“木芍药”。至于秦汉时期才正式开始出现了“牡丹”之名谓,此时其别名亦甚多。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也有关于牡丹的零星记载,但都未形成影响中原地区的风尚。
终于在经历了隋朝进入初唐时期,大规模的人工驯化和培育后,牡丹新品种大量涌现出来。其花姿形态也完成向了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复瓣、重楼(台阁)形式的突破和升华。有关牡丹的栽培和赏花风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加之文士阶层的诗词、图画等热情激昂的讴歌,乃至于其图案造型在陶瓷、建筑、碑刻、雕塑、织绣等领域广泛传播和使用,形成了空前的国家规模性的文化影响力。虽然唐、宋、明、清历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不断更迭,植赏牡丹之基地也不断变迁,然所在之地必有倾城之士对其若痴若狂。世人对牡丹花的喜爱,从皇宫禁苑、达官贵人,到名仕商贾、手工画匠,乃至乡间田翁等下里巴人,皆对之倾心喜爱。由此而衍化出的牡丹文化也就长久的深植于世间了。
牡丹作为历朝画家们的心仪之物,当然是要特别为之赋彩图画的。不管是采用勾勒填色的重彩淡彩工笔、傅粉点染的没骨小写意,还是泼墨泼彩的大写意都不乏以表现牡丹花为题材的花鸟画。其画面意趣表达的最多的还是富贵吉祥、平安祈福这一类型。
以两宋院派工整细腻画风为代表的画家们,大多是以歌颂王朝太平、盛世繁锦做为其艺术取向;以明末清初避世派狂放旷逸画风为代表的画家们,大多是以个性张扬、傲放不羁做为其艺术宣泄;以清末海派雄强豪放画风为代表的画家们,大多是以祷祝福寿、追求富贵做为其艺术表现。如果再细分,当然就不止是这三类。画家们都在表现自我,都可能与众不同。但绝大多数画家所画的牡丹都可以粗略地归属在这三类大范畴中。毕竟能成为风格鲜明、独树一帜、卓然超群的大画家是绝少、难得的!
陈子庄先生所画的牡丹到底归属于哪类,抑或是都不归属哪类?有待于世人们评论判断。从目前存世明确可靠的牡丹画作真迹中赏析,他是以位于四川成都之北的彭州丹景山漫山遍野生长的野山牡丹为创作基础的。
彭州丹景山栽培牡丹始于唐代,盛于两宋,衰于元明。从历史的变迁沿革推想,宋元、明清之际的两次兵燹导致其不断衰落。虽然就此式微,但由于规模庞大且远离喧嚣的中心城市,故衰而未灭,山野之中终究还有野生牡丹繁衍,一直流传到上世纪60、70年代都尚可得见。至于传到本世纪,已所剩无几了。90年代据当地老山民和管理者回忆讲述,60、70年代见百年古树牡丹倒垂于山崖之巅,因社会形势所迫被人为捆绑炸药毁于旦夕之际。噫吁,嘉木奇卉何患于人,而世人病狂祸害之烈何逊于山崩地裂邪!
从子庄先生的忘年挚友任启华老先生所著的《石壶简谱》得知:子庄先生曾在民国时期(1936年)于齐白石、黄宾虹两位国画大师入川办画展时颇受教益;同年并与盲禅师(俗名游子明)去彭州丹景山观赏牡丹。三十年多年后子庄先生在画作上多次题记当年所见,可以想见这一次游历对于他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牡丹来讲是多么的重要。
此后直至解放的几十年中,陈子庄先生是否又去过丹景山呢?
他的入室弟子马大骙先生在《子庄先生与丹景山牡丹》一文中所述记道:“据说在解放前夕听说丹景山牡丹好,便与盲禅师上丹景山观赏牡丹。当时山路难行,虽至审魂庵而返,但是沿途所见牡丹丛生于山道旁,花大株高已是十分惊奇。解放后由省文史馆组织数次上山观花,都给陈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游人稀少,祸害牡丹者几乎没有。牡丹植株高大逾丈者多。由于枝干长其姿态绝美又生于山野间,与京洛牡丹相比较,子庄先生认为‘野逸'之趣是最与众不同的。”通过该段文字,可以看出子庄先生于三十年代首登天彭丹景山后,确有可能数次上山,而且在之后为弟子们授课时对天彭丹景山牡丹的眷恋钟爱之情,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溢于言表。
文章来源:《牡丹》 网址: http://www.mdzzs.cn/zonghexinwen/2021/1003/2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