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1/06《昭君怨·牡丹》痛感朝廷腐败,国势衰颓,报国
- 11/06读懂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就读懂了白茶?
- 11/06秋季牡丹选购要注意,栽种要及时,看到花苞别
- 11/06原来,江阴的牡丹曾经那么有名呐!
- 11/06用花代表女英雄,梅花王昭君,牡丹杨玉环,荷
读懂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就读懂了白茶?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企鹅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秋白茶大多是寿眉,牡丹很少。
在村姑陈还没进入白茶圈之前,市面上几乎见不到秋牡丹的身影。
那时候的秋白茶,还是寿眉一家独大的天下。
并且那时候的秋寿眉,简直可以用“茶山茶海”来形容,在茶城里随处可见,待价而沽,却依然无人问津。
那时候只有方大师在制作秋牡丹。
而且,方大师只制作牡丹,不做寿眉。
另外,老牌的龙头企业中的一部分,也有少量制作秋牡丹,但产量真是非常非常之少,可能就一百斤都不到的样子。
而无论是方大师还是龙头企业的秋牡丹,都不是一般人可以窥见,一般人可以喝得起,所以,秋牡丹,在那个时代世上难寻。
几乎没有人听过秋牡丹的名字。
我在方大师家喝春夏秋冬四季牡丹的时候,拍了四张照片发朋友圈,有一个青岛的茶友立刻来怼我,说,怎么可能,秋天哪来的牡丹?只有春天才有牡丹好吗?
尤其那个茶友还补了一句:我问了三四个福鼎茶农,人家都说没有秋牡丹哩!
当时村姑陈也是第一次喝秋牡丹,被说得特别没有底气。惴惴不安地问坐在面前慢条斯礼正在泡茶的方大师:人家说没有秋牡丹呢?
估计那时候方大师因为我这句无知的话,气得内伤吧?
不过大师就是在大师,仍然好脾气地解释给我听:一芽二叶,怎么不是牡丹?只要秋天愿意采,就可以做出秋牡丹。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方大师的名望和地位,如果知道,只消一句话回复:这是方大师做的秋牡丹,难怪你没有喝过。
只这一句就能把对方怼死。
然而,没有如果。
现在回过头来看,从这小插曲便可知,那时候的福鼎茶人,不管卖茶还是制茶,知道秋天可以采摘制作秋牡丹的人,还是非常之罕见的。
《2》
然后村姑陈开始订制秋牡丹,让它走向民间。
从2016年订制到现在,只订制成功了两年,2017和2018。
四年来,只成功了两年。
成功率如此低下,原因有很多。
主要是秋牡丹采摘难度大。
当然,这个难度大,跟天气关系不大,主要是人为因素。
主要是茶农采摘标准的问题。
茶农们采秋茶,习惯性是采摘秋寿眉,在以重量计算工钱的普世价值观里,采寿眉赚的钱比采牡丹赚的钱多。于是,秋季的茶园里,茶农们一上场,大脑就惯性地指挥着两只手,采下来长梗大叶的秋寿眉。
叫他们采牡丹,他们说,不习惯。
这朴素的一句话,便扼杀了多少秋牡丹的出生机会!
2019年的秋牡丹,牡丹和寿眉混在一起,挑捡实在辛苦,只能忍痛定为寿眉——是的,就是老买家们狂粉的那款《辞秋》。
《辞秋》其实是按秋牡丹的标准定制的。
准确地说,是按寒露牡丹的标准定制的。
但是茶农采茶的时候,不按标准来采,有些采得刚刚好,有些则采长了——在按重量收费的行业标准之下,谁都喜欢采梗长一点的茶青——老伊姆老伊爸们的老旧价值观,真不是年轻人可以轻易扭转的。
于是,原本板上钉钉的寒露牡丹,就变成了寒露寿眉和寒露牡丹的合体。
由于产量不大,再安排人通过捡剔的方式,把寒露寿眉和牡丹分开来,好似又十分地没有必要——捡剔的过程中,过度干燥的茶叶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一次碰撞的过程,小部分的破碎和损耗,在所难免。
这就是《辞秋》诞生的背景故事。
它原是“秋牡丹”,只因采茶伊姆们的随意,它成为了“秋寿眉”。
一声叹息。
《3》
我们最成功的一款秋牡丹,是2018年寒露牡丹。
是实打实的寒露茶,是从寒露节那么冷的天气里采摘下来的,白牡丹。
那是S师傅锐意进取一心要创作出与方大师同款的秋牡丹的第一年。
那时候他野心勃勃,誓要通过这款秋牡丹的加工制作,来缩短他和方大师的差距。
毕竟,这个小工出身的太姥山最靓的仔,他平生唯一的理想,就是成为方大师那样的、拥有着庞大粉丝、走到哪里都受人拥戴和景仰的茶界高人。
所以他立心要好好做出一款秋牡丹来。
所以他很上心,从头跟进到尾。
从采摘就开始把关。
文章来源:《牡丹》 网址: http://www.mdzzs.cn/zonghexinwen/2020/1106/1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