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9/15看牡丹不用去洛阳、菏泽,武汉东湖牡丹争艳
- 09/15牡丹花头和花叶的三十种画法,学画牡丹不用愁
- 09/15菏泽市科技局开展“中国牡丹之都科技创新贡献
- 09/15牡丹区南城街道:筑牢安全防线 守护生命阳光
- 09/15牡丹应急课堂:企业秋季防火要点
唐宋元花卉装饰的风格与演变研究
植物纹饰成为中国古代装饰的重要母题还是从北魏时期佛教大规模进入中国时开始的。这之后植物纹饰逐渐发展出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化特色,唐宋元时期的花卉装饰在中国植物纹饰的演变阶段扮演了关键角色。19世纪末奥地利艺术史学者李格尔(Alois Riegl)曾提出人类装饰发展历程的几个基本阶段。在他看来,人类装饰史上首先出现的是几何纹饰,随后是动物纹饰,再之后是植物纹饰。他对于装饰研究的重点关注区域主要在古埃及、近东、希腊以及伊斯兰地区。通过对这些地区的植物纹样演变观察,他指出装饰的发展在几千年来是基于同一个框架呈连续性发展的,这一作为植物纹饰发展之源的基本框架是源起于古埃及的棕榈纹和茛苕纹[1]。李格尔的这一理论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为不断涌现的新考古材料所证实。上世纪80年代,罗森(Jessica Rawson)进一步将中国古代植物纹饰的发展演变纳入了这一世界范围内的植物纹饰发展框架之中。她指出,当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在北魏传入中国时,需要有与之配套的物质文化基础,由此希腊化的中亚地区石窟艺术随之进入中国,同时进入中国的还有源远流长的外来植物纹饰[2]。在最初进入中国的阶段,这些植物纹饰往往出现在石窟分隔佛龛的装饰带中,并没有成为装饰的主流,而在后世的发展中,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化元素开始大规模渗透入这一基于棕榈纹和茛苕纹的装饰框架(图1)。在植物纹饰成为中国古代装饰的主流过程中,唐、宋、元时期的花卉装饰起到了各具时代特色的重要推动作用。
一、唐代牡丹纹饰的兴起
唐代植物纹饰的主要装饰材料为石材,延续了北魏时期基于佛教石窟装饰发展起来的植物纹饰装饰传统。植物纹饰是各种墓葬建筑中石质构件、石椁以及墓志铭的重要装饰题材。这其中尤其以唐代懿德太子墓中的石刻和杨执一墓志铭上的石刻装饰最具代表性(图2、图3)[3]。这些植物纹饰延续了北魏时期源自希腊化地区的棕榈纹与茛苕纹的构图框架,但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基于牡丹造型的花卉元素。这些牡丹花瓣卷曲婀娜,连花蕊都刻画细致,乍看之下带有写实风格。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其实是在外来植物藤蔓纹饰基础之上加以改造而成的。牡丹纹饰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是其对称卷曲的花萼部分。而这一花萼的形象其实是将源自西方的棕榈纹的根部加以改造而成的。花萼之上承托的左右对称的花瓣则是基于棕榈纹呈放射状展开的叶片[2]63-88。这样的牡丹纹饰甚至远播当时处于新罗王朝统治之下的朝鲜半岛。庆州鸭雁池宫殿遗址的地砖上就发现有由棕榈纹演变而来的牡丹纹饰[4]。这一时期牡丹元素在植物纹饰中的突然兴起与当时人们对牡丹花的崇尚有着密切联系,而当时人们又往往把社会上流行的牡丹种植与观赏风潮与武则天的个人审美品位联系在一起[5]。
唐代诗人舒元舆曾在《牡丹赋序》中写到:“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乎深山,自幽而著。以为贵重所知,花则何遇焉?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寖盛。”[6]这里的“天后”指的就是武则天。这种价值观从宫廷向整个社会蔓延开来,使牡丹的形象逐渐与繁华的太平盛世紧密相连,开始成为贵族阶层格外喜爱的装饰元素。正如舒元舆继续写到的:“今则自禁闼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弥漫如四渎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每暮春之月,遨游之士如狂焉。亦上国繁华之一事也。”[6]徐夤的《牡丹花》中牡丹是:“万万花中第一流,浅霞轻染嫩银瓯。能狂绮陌千金子,也惑朱门万户侯。朝日照开携酒看,暮风吹落绕栏收。诗书满架尘埃扑,尽日无人略举头。”[7]8150刘禹锡的《赏牡丹》一诗更是明确点出了牡丹在唐代众多花卉中无可比拟的国花地位:“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7]4119
牡丹为唐代社会所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还在于牡丹花本身的外形特点。牡丹艳丽而层层叠叠的花瓣展现出雍容华贵的姿态,磅礴盛开的气势暗合了唐代的繁华盛世面貌[5]。舒元舆在《牡丹赋》的诗句充分展现了唐代人心目中的牡丹形象:“我案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占春日。其大盈尺,其香满室。叶如翠羽,拥抱栉比。蕊如金屑,妆饰淑质。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夭桃敛迹,秾李惭出。踯躅宵溃,木兰潜逸。朱槿灰心,紫薇屈膝,皆让其先,敢怀愤嫉?”[6]唐诗中描绘牡丹娇艳形象的佳句更是不胜枚举。徐凝的《牡丹》一诗将牡丹比作洛川神女的杰作:“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7]5382在皮日休的诗中,牡丹则是“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牡丹在唐彦谦的笔下是“开日绮霞应失色,落时青帝合伤神”[7]7692,在王叡笔下则是“牡丹娇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7]5743。以懿德太子墓石刻为代表的唐代墓葬石刻中,基于棕榈藤蔓构图的牡丹纹饰展现的正是遍布于画面的怒放的牡丹形象,充分展示了牡丹的磅礴气势与富贵意象。
文章来源:《牡丹》 网址: http://www.mdzzs.cn/qikandaodu/2020/0910/854.html
上一篇:只作牡丹添春色,石兰居士郑克实
下一篇:继承·革新·发展 ——工笔花鸟的继承与创新